光前啟后的成語故事
拼音guāng qián qǐ hòu
基本解釋猶“光前裕后”。
出處明·王九思《繡停針·壽康對山太史》套曲:“名已就,子亦有。鳳毛麟角,光前啟后?!?/p>
暫未找到成語光前啟后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光前啟后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寸光陰一寸金 | 唐 王貞白《白鹿洞》:“讀書不覺已春深,一寸光陰一寸金。” |
一往無前 | 明 孫傳庭《官兵苦戰斬獲疏》:“曹變蛟遵臣指畫,與北兵轉戰沖突,臣之步兵莫不一往無前?!?/td> |
一往直前 | 陶成章《浙案紀略》第四章第二節:“其行事也,常鼓一往直前之氣,而不慮其他。” |
一掃而光 | 宋 蘇軾《題王逸少帖》詩:“出林飛鳥一掃空。” |
一而光 | |
萬丈光芒 | 郭沫若《洪波曲》:“在他盲目而癱瘓的一片黑暗中,打出了萬丈光芒的眩目的鐵火?!?/td> |
三思而后行 | 《南齊書·公冶度》:“季文子三思而后行?!?/td> |
上下天光 | 宋·范仲淹《岳陽樓記》:“上下天光,一碧萬頃?!?/td> |
不憤不啟 | 《論語·述而》: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?!?/td> |
不敢后人 | 鄒韜奮《抗戰以來》:“凡遇黨政當局對抗戰建國積極方面有所號召,亦無不竭誠響應,不敢后人?!?/td> |
不甘后人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李將軍列傳》:“而廣不甘后人,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,何也?” |
不恥最后 | 先秦 韓非《韓非子 喻老》:“夫誘道爭遠,非先則后也。而先后心皆在于臣,上何以調于馬,此君之所以后也?!?/td> |
不記前仇 | 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25回:“今不記前仇,不避禍患,又來苦口相勸?!?/td> |
不遑啟處 | 《詩經 小雅 采薇》:“王事靡盬,不遑啟處?!睗h 韓嬰《韓詩外傳》卷四:“匹夫百畝一室,不遑啟處,無所移之也。” |
不顧前后 | 《紅樓夢》一二○回:“不是說句不顧前后的話:當初東府里太爺,倒是修煉了十幾年,也沒有成仙。這佛是更難成。” |
與日月爭光 | 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“推此志也,雖與日月爭光可也。” |
與日月齊光 | 戰國·楚·屈原《楚辭·涉江》:“與天地兮比壽,與日月兮齊光?!?/td> |
丑話說在前頭 | 柳建偉《英雄時代》第23章:“丑話說在前頭,這件事誰的嘴里缺把門的,說了出去,后果只能自負。” |
專美于前 | 宋·陳亮《復杜伯高》:“左右筆力如川之方至,無使楚漢專美于前,乃副下交之望?!?/td> |
東壁余光 | |
兩面光 | 清·李寶嘉《官場現形記》第49回:“凡事不能光做一面,總要兩面光。” |
九十春光 | 五代·南唐·陳陶《春歸去》:“九十春光在何處?古人今人留不住?!?/td> |
爭先恐后 | 明 屠勛《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門橋記》:“匪公帑而樂施者爭先恐后?!?/td> |
爭光日月 | |
爭前恐后 | 蔡東藩《南北史演義》第五十五回:“歡乃麾兵直進,大眾爭前恐后,一涌而上,無復行列。” |
事后諸葛亮 | 向春《煤城怒火》第二二章:“不是我事后諸葛亮,決定拉武裝時我就說過,我們不拉出去,郭忠還可以存在,因為引不起小島的注意?!?/td> |
五光十色 | 南朝 梁 江淹《麗色賦》:“五光徘徊,十色陸離?!?/td> |
人前背后 | 宋·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24卷:“君子周而不比,周是遍,人前背后都如此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