悵然自失的成語故事
拼音chàng rán zì shī
基本解釋悵然: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。形容神志迷亂,像失去什么似的樣子。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殷悵然自失。”清·蒲松齡《聊齋志異·牛成章》:“忠泣訴父名,主人悵然自失。”
出處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雅量》:“殷悵然自失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悵然自失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悵然自失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舉兩失 | 《綱鑒抄略》:“朝廷一舉而兩失。縱不能復(fù)后,宜還仲淹、道輔。” |
一失足成千古恨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89回:“這件事本來是我錯(cuò)在前頭,此刻悔也來不及了。古人說的:‘一失足成千古恨,再回頭是百年身。’” |
一子失著,滿盤皆輸 | 李欣《老生常談·熟視無睹,充耳不聞》:“一子失著,滿盤皆輸,這是有的。” |
一目了然 | 宋 朱熹《朱子語類》第137卷:“見得道理透后,從高視下,一目了然。” |
一見了然 | 元·陳櫟《勤有堂隨錄》:“程泰之《禹貢圖》,不愜人意,不能使人一見了然。” |
萬不一失 | 漢·枚乘《七發(fā)》:“孔、老覽觀,孟子持籌而算之,萬不一失。” |
萬不失一 | 《韓非子·解老》:“治鄉(xiāng)治邦蒞天下者,各以此科適觀息耗則萬不失一。”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韓信曰:‘先生相人何如?’對(duì)曰:‘貴賤在于骨法,憂喜在于容色,成敗在于決斷,以此參之,萬不失一。’” |
萬無一失 | 漢 枚乘《七發(fā)》:“孔老覽觀,孟子持籌而算之,萬不失一。” |
萬無失一 | 宋·釋普濟(jì)《五燈會(huì)元》第17卷:“子誠能如是,心無異緣,六根自靜,默然而究,萬無失一也。” |
不以為然 | 宋 蘇軾《再乞罷詳定役法狀》:“右臣先曾奏論前衙一役,只當(dāng)招募,不當(dāng)定差,執(zhí)政不以為然。” |
不失圭撮 | 東漢 班固《漢書 律歷志上》:“量多少者不失圭撮。” |
不失舊物 | 春秋·魯·左丘明《左傳·哀公元年》:“祀夏配天,不失舊物。” |
不失時(shí)機(jī) | 周恩來《關(guān)于黨的“六大”的研究》:“這時(shí)離國共分裂還有兩個(gè)月,如果……努力去做,還不失時(shí)機(jī)。” |
不失毫厘 | 先秦 荀況《荀子 儒效》:“圣人也者,本仁義,當(dāng)是非,齊言行,不失豪(毫)厘。” |
不失黍絫 | 《漢書 律歷志上》:“權(quán)輕重不失黍絫。”顏師古注引應(yīng)劭曰:“十黍?yàn)榻t,十絫為一銖。” |
不打自招 | 明 馮夢(mèng)龍《警世通言》第13卷:“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。” |
不攻自拔 | 《梁書·武帝紀(jì)》:“糧食既足,士眾稍多,圍守兩城,不攻自拔,天下之事,臥取之耳。” |
不攻自破 | 唐 顧德章《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》:“是有都立廟之言,不攻而自破矣。” |
不敢自專 | 唐 韓愈《褅夾議》:“凡在擬議,不敢自專。 |
不期然而然 | 明 高啟《威愛論》:“功或以愛誠有以結(jié)于人者,則趨事赴功有不期然而然。何以威為哉!” |
不期而然 | 宋 王楙《野客叢書》:“蓋其平日讀外祖太史公記,故發(fā)于詞旨,不期而然。” |
不由自主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(mèng)》第81回:“我也不很記得了。但覺自己身子不由自主,倒象有什么人,拉拉扯扯,要我殺人才好。” |
不知自愛 | |
不知自量 | |
不能自已 | 唐 盧照鄰《寄裴舍人書》:“因泣下交頤,不能自已。” |
不能自拔 | 《宋書 江夏王義恭傳》:“世祖前鋒至新亭,劭挾義恭出戰(zhàn),恒錄在左右,故不能自拔。” |
不自滿假 | 《書·大禹謨》:“克勤于邦,克儉于家,不自滿假,惟汝賢。” |
不自由,毋寧死 | 清 梁啟超《新中國未來記》第三回:“哥哥豈不聞歐美人嘴唇皮掛著的話說道:‘不自由,毋寧死’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