殊方同致的成語故事
拼音shū fāng tóng zhì
基本解釋猶殊途同歸。
出處《隋書·儒林傳序》:“北學深蕪,窮其枝葉,考其終始,要其會歸,其立身成名,殊方同致矣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殊方同致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殊方同致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步調一致 | 毛澤東《整頓黨的作風》:“在這種種方面,都應該提高共產主義精神,防止宗派主義傾向,使我們的黨達到隊伍整齊,步調一致的目的,以利戰斗?!?/td> |
殊途同歸 | 《周易 系辭下》:“天下同歸而殊涂,一致而百慮?!?/td> |
非同小可 | 元 關漢卿《魔合羅》第三折:“人命事關天關地,非同小可!” |
血氣方剛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季氏》:“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斗。” |
圓顱方趾 | 西漢 劉安《淮南子 精神訓》:“故頭之圓也像天,足之方也像地?!?/td> |
落落大方 | 清 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69回:“杜雍卻不推辭,將通身換了,更覺落落大方。” |
致遠恐泥 |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子張》:“雖小道,必有可觀者焉;致遠恐泥,是以君子不為也。” |
不敢茍同 | 葉赫那拉·圖鴻《乾隆皇帝》第一章:“兄臺這般說話在下可不敢茍同,紅花會劫富濟貧,替天行道。” |
一軌同風 | 《晉書 苻堅載記上》:“一軌九州,同風天下?!?/td> |
林下風致 | 《宣和書譜·婦人薛濤》:“婦人薛濤,成都倡婦也。以詩名利時,雖失身卑下,而有林下風致,故詞翰一出,則人爭傳以為玩。” |
一視同仁 | 唐 韓愈《原人》:“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,篤近而舉遠?!?/td> |
同病相憐 | 漢 趙曄《吳越春秋 闔閭內傳》:“子不聞《河上歌》乎?同病相憐,同憂相救。” |
學以致用 | 李新《為有源頭活水來》:“要結合實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,學以致用,并且勤學苦學?!?/td> |
斗方名士 | 清 吳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九回:“那一班斗方名士,結識了兩個報館主筆,天天弄些詩去登報,要借此博個詩翁的名色。” |
普天同慶 | 南朝 宋 劉義慶《世說新語》:“皇子誕育,普天同慶,臣無勛焉,百猥頒厚賚?!?/td> |
外圓內方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郅惲傳》:“案延資性貪邪,外方內圓,朋黨構奸,罔上害人。” |
同室操戈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鄭玄傳》:“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?” |
同心合力 | 《書·泰誓中》:“予有亂臣十人,同心同德。” |
見危致命 |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子罕》:“士見危致命,見得思義。” |
祖傳秘方 | 曲波《林海雪原》:“他說涂上既能防凍又能治療,并說這是他祖傳秘方?!?/td> |
異途同歸 | 西漢 劉安《淮南子 本經訓》:“五帝三王,殊事而同指,異路而同歸。” |
大開方便之門 | 明 馮惟敏《僧尼共犯》四:“誰想巡捕老爺大開方便之門,放俺還俗,便成配偶?!?/td> |
休戚是同 | 《晉書·王導傳》:“吾與元規休戚是同,悠悠之談,宜絕智者之口。” |
淡泊以明志,寧靜以致遠 | 漢 劉安《淮南子 主術訓》:“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,非寧靜無以致遠,非寬大無以兼覆?!?/td> |
比眾不同 | 明 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四回:“原來悟空筋斗云比眾不同,十分快疾,把個金星撇在腦后,先至南天門外?!?/td> |
錯落有致 | 《晉書 衛恒》:“纖波濃點,錯落其間?!?/td> |
閑情逸致 | 清 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:“老爺這趟出來,更是閑情逸致,正要問問沿途的景物?!?/td> |
牛驥同槽 | 漢·焦贛《易林·升之小畜》:“牛驥同槽,郭氏以亡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