阮元簡介

阮元(1764~1849)字伯元,號云臺、雷塘庵主,晚號怡性老人,江蘇儀征人,乾隆五十四年進士,先后任禮部、兵部、戶部、工部侍郎,山東、浙江學政,浙江、江西、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、湖廣總督、兩廣總督、云貴總督等職。歷乾隆、嘉慶、道光三朝,體仁閣大學士,太傅,謚號文達。他是著作家、刊刻家、思想家,在經史、數學、天算、輿地、編纂、金石、校勘等方面都有著非常高的造詣,被尊為三朝閣老、九省疆臣,一代文宗。
〔? 阮元的詩文(1篇)阮元的名句(0條)〕四步讀書法
阮元在人才培養上取得這樣顯著的成就,與他在書院內實行的一套完善的讀書訓練法密不可分。阮元的讀書訓練是個完整的工程。文獻記載,它由四個部分組成。一個部分算是一個步驟,循此四步建下去,即可學有所成。這四步是:
句讀
要求學生分清書文的句讀,即讀通所讀詩文。所謂讀通,首先要能認字,即認讀,把字音讀準;其次要掌握斷句,即停頓;第三要能讀通,即初步了解其字句的含義;第四要能讀通順,不能讀起來疙疙瘩瘩。
評校
校是校讎、校正,即拿所讀書文與其他版本進行對校,勘定正誤。評是評點、評說,即在校訂的基礎上,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,評定其是非正誤和優劣長短。中國古代有評點讀書法,讀者可將閱讀感受,以及對所讀書文從字句到內容的評價,寫在字里行間、文前文后或者天頭地角。阮元這里的評即有評點之意。
抄錄
阮元要求在讀通讀懂文字后,將所讀書文的精要加以抄寫,以加深對它的理解,鞏固對它的記憶。
著述
這是指對閱讀所獲的遷移運用。它要求學生不但要讀通、讀懂、熟記所讀書文,還要能將閱讀所得撰成著作,公之社會,遺教后人,為社會文明建設作出貢獻。
阮元的四步讀書法,是中國古代創造的讀書原則——讀思結合、讀習結合、讀行結合的發揮和運用。它把閱讀建立在認讀基礎之上,經過深入思考和熟讀記憶,達到形成自己的學術見解和主張,并筆之于紙,形之為文,或與同輩交流,或遺教后世。它不但十分完整,符合人類由簡單到復雜、由淺入深、由表及里的認識規律,而且將讀用結合起來,從而與八股式讀書區分開來,顯示出了它的科學性、建設性。應該肯定,阮元的這種讀書訓練值得我們今天的讀書人和閱讀教學改革者借鑒。當然,阮元將“運用”局限于鉆故紙堆和寫詩撰文,遠離變革現實的社會實踐,這是其讀書法的主要缺陷。其次,阮元把讀書視為培養封建官吏和良民的主要手段,以鞏固、維護封建政權為目的,這是他的嚴重局限和不足。
半山游歷
阮元先后在杭主政十二年,每到清明時節,他總要到郊外踏青,最喜歡去的就是遠離塵囂的半山(皋亭山)。他把半山比成紹興的蘭亭,和文人學士一起飲酒吟詩修禊。嘉慶三年(1798)春天,杭城接連下了二十天的雨,天一放晴,他就邀好友陸耀遹、蔣徵蔚等人,坐著小船到半山看桃花。當船在半山橋靠岸后,半山一帶千樹萬樹的桃花絢爛奪目。他們在桃花叢中飲酒吟詩,直到遠處傳來隱隱的雷聲,醉意方醒,才踽踽登舟返回。
嘉慶五年(1800),阮元升任浙江巡撫,這年的三月上巳日,阮元邀了陳文述、吳文溥、孫韶、程邦憲、許珩、黃文旸等好友,坐著畫舫到半山,他們觀賞桃花后又作畫題詩,陳文述還在《皋亭山修禊作圖紀事》上,寫了一首“迎眸山色一痕清,修禊人來畫舫停;一種桃花與修竹,皋亭原不讓蘭亭”的詩句。
嘉慶八年(1803)閏二月,阮元到海寧一帶檢查海塘,回舟時特意從臨平過半山看桃花,他屈指一算這天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二天,再過四天就是清明節了。他看到半山的桃花開得無比艷麗,漫山遍野都是黃燦燦的油菜花,便隨口吟出“江南江北花孰多,花多花少皆當歌,千紅萬紫不來看,花自春風人奈何”的詩句來,關照世人,切莫辜負這大自然賜予的美好春光呀!
嘉慶九年(1804)春,他和侄子阮常生等人乘船出城,沿著桃紅柳綠的河道,聽到了黃鶯婉轉的叫聲,看到了油菜花叢中飛舞的蝴蝶……舟行春色里,身在明鏡中。當船行至石橋時,他走到橋上四處眺望,只見一朵五色彩云向半山方向飄然而去,他脫口而出:“春花何處來,消息甚輕捷;一夜皋亭山,綠遍新柳葉……”的詩句。
翌年,嘉慶十年 (1805)二月,半山的桃花又開了,阮元由于公事在身,不能親赴一年一度的半山修禊之會,便托其弟阮亨邀同人前往踏青觀桃,嗣后大家都作了詩給阮元看。
十年后的嘉慶二十年(1815)春三月,此時阮元已離杭赴他處任職去了,其弟阮亨仍然每年到半山來觀桃修禊。當他來到佛日寺,寺僧出示《皋亭云隱圖》給他看,阮亨看后贊不絕口:大有黃鶴山人筆意。他在寺中小住數日,將自己和友人在半山觀桃修禊之詩,一首首地筆錄下來,輯成《皋亭唱和集》傳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