棄故攬新的成語故事
拼音qì gù lǎn xīn
基本解釋拋棄舊的,吸收新的。
出處清·曾國藩《黃仙嶠前輩詩序》:“間以其余發(fā)為詩章,又能棄故攬新,約言豐義,而先生曾不以自鳴,退然若無以與于古者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棄故攬新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棄故攬新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手包攬 | 清·李綠園《歧路燈》第43回:“你一手包攬,我只賒我的頭錢。” |
一攬包收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六:“指臺抹凳,擔(dān)湯擔(dān)水,一攬包收,多是他上前替力。” |
一改故轍 | |
一見如故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》: “聘于鄭,見子產(chǎn),如舊相識。” |
萬古常新 | 徐遲《井岡山記》:“你是一座革命的豐碑,屹立于宇宙間,萬古常新!” |
萬象更新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:“如今正是初春時節(jié),萬物更新,正該鼓舞另立起來才好。” |
三親六故 | 梁斌《播火記》:“誰家沒個三親六故,誰家沒個青黃不接的時候?” |
三日新婦 | 《梁書·曹景宗傳》:“今來揚州作貴人,動轉(zhuǎn)不得,路行開車幔,小人輒言不可。閉置車中,如三日新婦。遭此邑邑,使人無氣。” |
不主故常 | 戰(zhàn)國 宋 莊周《莊子 天運》:“其聲能短能長,能柔能剛,變化齊一,不主故常。” |
不棄故舊 | 春秋·魯·孔丘《論語·微子》:“故舊無大故,則不棄也;不求備于一人。” |
不棄草昧 | 《周易·屯》:“天造草昧,宜建侯而不寧。” |
不忘故舊 | 元·馬致遠《陳摶高臥》第四折:“多謝大王不忘故舊。” |
不經(jīng)世故 | 魯迅《花邊文學(xué) 序言》:“然而他們不經(jīng)世故,偶爾‘忘其所以’也就大碰其釘子。” |
與日俱新 | 宋·張君房《云笈七簽》第78卷:“耳目唯有聰察,神彩彌加精明。顏與日而俱新,智將年而共遠。” |
丟盔棄甲 | 杜鵬程《在和平的日子里》第三章:“他在辦公室里被各種意外情況搞得丟盔棄甲,狼狽不堪的樣子。” |
丹心如故 | |
久經(jīng)世故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15回:“這老頭兒雖說粗豪,卻是個久經(jīng)世故的,須是不露一毫芒角才引得出他的真話來呢。” |
樂新厭舊 | 唐·陸贄《論朝官闕員及刺史等改轉(zhuǎn)倫序狀》:“時俗常情,樂新厭舊,有始卒者,其唯圣人。” |
九天攬月 | 唐·李白《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》詩:“俱懷逸興壯思飛,欲上青天攬明月。” |
九故十親 | 元·關(guān)漢卿《哭存孝》第二折:“又不曾相趁著狂朋怪友,又不曾關(guān)節(jié)做九故十親。” 元·石德玉《秋胡戲妻》第二折:“爹爹也,全不怕九故十親笑恥。” |
習(xí)為故常 | 明·沈德符《野獲編·勛戚·沈祿》:“蓋承成化以來,濫授冗員,俱以中旨批出,遂習(xí)為故常,不以為怪也。” |
習(xí)故安常 | 陳熾《〈盛世危言〉序》:“中國乃閉關(guān)絕市而不能,習(xí)故安常而不可。” |
二卵棄干城 | 《孔叢子 居衛(wèi)》:“今君處戰(zhàn)國之世,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棄干城之將,此不可使聞于鄰國者也。” |
五月糶新谷 | 唐·聶夷中《詠田家》詩:“二月賣新絲,五月糶新谷;醫(yī)得眼前瘡,剜卻心頭肉。” |
亙古新聞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驚奇》第一卷:“從來稀有,亙古新聞。” |
人棄我取 | 西漢 司馬遷《史記 貨殖列傳》:“李克務(wù)盡地力,而白圭樂觀時變,故人棄我取,人取我與。” |
人情世故 | 明 楊基《聞禪》詩:“人情世故看爛熟,皎不如污恭勝傲。” |
今雨新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