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危自省的成語故事
拼音lín wēi zì xǐng
基本解釋省:醒悟。臨到危難時能夠自己覺醒。
出處明·無名氏《云臺山》第二折:“我與你指迷途,臨危自省,我教你得平安,福祿如增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臨危自省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臨危自省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日三省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學而》:“曾子曰:\'吾日三省吾身。\'” |
三省吾身 | 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曾子曰:‘吾日三省吾身,為人謀而不忠乎?’” |
下臨無地 | 唐·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飛閣流丹,下臨無地。” |
下臨無際 | |
不打自招 | 明 馮夢龍《警世通言》第13卷:“押司和押司娘不打自招。” |
不攻自拔 | 《梁書·武帝紀》:“糧食既足,士眾稍多,圍守兩城,不攻自拔,天下之事,臥取之耳。” |
不攻自破 | 唐 顧德章《上中書門下及禮院詳議東都太廟修廢狀》:“是有都立廟之言,不攻而自破矣。” |
不敢自專 | 唐 韓愈《褅夾議》:“凡在擬議,不敢自專。 |
不由自主 | 清 曹雪芹《紅樓夢》第81回:“我也不很記得了。但覺自己身子不由自主,倒象有什么人,拉拉扯扯,要我殺人才好。” |
不省人事 | 《明史 艾穆傳》:“穆遣戍涼州,創重不省人事,既而復蘇,遂詣戍所。” |
不知自愛 | |
不知自量 | |
不能自已 | 唐 盧照鄰《寄裴舍人書》:“因泣下交頤,不能自已。” |
不能自拔 | 《宋書 江夏王義恭傳》:“世祖前鋒至新亭,劭挾義恭出戰,恒錄在左右,故不能自拔。” |
不自滿假 | 《書·大禹謨》:“克勤于邦,克儉于家,不自滿假,惟汝賢。” |
不自由,毋寧死 | 清 梁啟超《新中國未來記》第三回:“哥哥豈不聞歐美人嘴唇皮掛著的話說道:‘不自由,毋寧死’。” |
不自量力 | 唐 玄奘《大唐西域記 摩揭陀國上》:“今諸外道不自量力,結黨連群,敢聲論鼓,惟愿大師摧諸異道。” |
不請自來 | 明·程登吉《幼學瓊林》第二卷:“頻來無忌,乃云入幕之賓;不請自來,謂之不速之客。” |
與人方便,自己方便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十八回:“施主莫惱。‘與人方便,自己方便。’你就與我說說地名如何?我也可解得你的煩惱。” |
臨事制變 | 漢·陳琳《檄吳將校部曲文》:“臨事制變,困而能通,智者之慮也。” |
臨事而懼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述而》:“暴虎馮河,死而無悔者,吾不與也。必也臨事而懼,好謀而成者也。” |
臨軍對壘 | 明·無名氏《萬國來朝》第三折:“領將驅兵勇戰敵,臨軍對壘慣相持。” |
臨軍對陣 | 明·無名氏《慶賞端陽》第一折:“驟馬橫槍武藝精,臨軍對陣見輸贏。” |
臨別贈言 | 唐 王勃《滕王閣序》:“臨別贈言,幸承恩于偉餞。” |
臨別贈語 | 杜鵬程《在和平的日子里》第三章:“團組織的教導,教師的囑咐,媽媽的叮嚀,同學們的臨別贈語,又記取了多少?” |
臨危下石 |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59回:“夸談經濟者,少甚么看風使舵、臨危下石之人。” |
臨危不亂 | 梁實秋《槐園夢憶》:“此次事件端賴季淑臨危不亂,鎮定應付,使我得以幸免于禍災。” |
臨危不懼 | 《鄧析子 無厚》:“死生有命,貧富有時。怨夭折者,不知命也;怨貧賤者,不知時也。故臨難不懼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