泣血枕戈的成語故事
拼音qì xuè zhěn gē
基本解釋枕:枕著。戈:兵器。眼睛流血,睡時枕著武器。形容因悲憤而自勵,立志雪恨。
出處《梁書·警帝紀》:“朕以荒幼,所屬艱難,泣血枕戈,志復仇逆?!?/p>
暫未找到成語泣血枕戈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泣血枕戈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血氣方剛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季氏》:“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斗?!?/td> |
金戈鐵馬 | 《新五代史 李襲吉傳》:“金戈鐵馬,蹂踐于明時?!?/td> |
止戈為武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宣公十二年》:“非爾所知也。夫文,止戈為武。” |
吸血鬼 | |
同室操戈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鄭玄傳》:“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?” |
有血有肉 | 秦牧《藝海拾貝 核心》:“但是總覺得那種思想交鋒并不是有聲有色,有血有肉,語言獨特,激動人心的?!?/td> |
鮮血淋漓 | 元 金仁杰《追韓信》第四折:“猿背彎躬,醉眼朦朧,腰項斜稱,呀!他可早鮮血淋漓了戰(zhàn)袍領!”清 錢彩《說岳全傳》第七十一回:“也有打破頭的,鮮血淋漓,好不慘傷?!?/td> |
止戈興仁 | 《漢晉春秋》:“將欲止戈興仁,為百姓請命?!?/td> |
反戈一擊 | 明 羅貫中《三國演義》:“吾與楊軍反戈擊之?!?/td> |
揮戈反日 | 《淮南子·覽冥訓》:“魯陽公與韓構(gòu)難,戰(zhàn)酣日暮,援戈而偽(揮)之,日為之反三舍?!?/td> |
倒載干戈 | 《禮記·樂記》:“倒載干戈,包之以虎皮……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?!?/td> |
牛衣對泣 | 《漢書·王章傳》:“初,章為渚生學長安,獨與妻居。章疾病,無被,臥牛衣中;與妻決,涕泣。” |
一枕黃粱 | 唐·沉既濟《枕中記》載,盧生在邯鄲旅店中晝寢入夢,歷盡富貴榮華,一覺醒來,主人黃粱尚未熟。 |
泣不成聲 | 漢 趙曄《吳越春秋 越王無余外傳》:“堯崩,禹服三年之喪,如喪考妣,晝夜哭泣,氣不屬聲。” |
高枕無憂 | 《舊五代史 世襲傳二 高季興》:“且游獵旬日不回,中外之情,其何以堪,吾高枕無憂矣?!?/td> |
可歌可泣 | 明 海瑞《方孝儒臨麻姑仙壇記跋》:“追念及之,可歌可泣?!?/td> |
茹毛飲血 | 西漢 戴圣《禮記 禮運》:“未有火化,食草木之食,鳥獸之肉,飲其血,茹其毛?!?/td> |
嘔心滴血 | 清·秋瑾《精衛(wèi)石·序》:“余愿嘔心滴血以拜求之,祈余二萬萬女同胞無負此國民責任也?!?/td> |
化干戈為玉帛 | 西漢 劉安《淮南子 原道訓》:“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,諸侯背之,海外有狡心。禹知天下之叛也,乃壞城平池,散財物,焚甲兵,施之以德,海外賓服,四夷納職,合諸侯于涂山,執(zhí)玉帛者萬國?!?/td> |
反戈相向 | 《尚書·武成》:“前徙倒戈,攻于后以北?!?/td> |
心血來潮 | 明 許仲琳《封神演義》第34回:“乾元山金光洞有太乙真人閑坐碧游床,正運元神,忽心血來潮?!?/td> |
倒戈卸甲 | 《續(xù)傳燈錄》:“雪峰三上投子,九到洞山,為什么倒戈卸甲?” |
殺人不見血 | 明 馮夢龍《醒世恒言》:“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貓兒,平昔不知壞了多少大臣,乃是殺人不見血的劊子手。” |
大動干戈 | 先秦 孔子《論語 季氏》:“邦分崩離析,而不能守也;而謀動干戈于邦內(nèi)。” |
血光之災 | 元 無名氏《盆兒鬼》楔子:“此卦洽談室一百日內(nèi),有血光之災,只怕躲不過去?!?/td> |
枕戈泣血 | 唐·房玄齡《晉書·桓溫傳》:“枕戈泣血,志在復讎?!?/td> |
冷血動物 | 錢鐘書《圍城》:“李先生本來像冬蟄的冷血動物,給顧先生當眾恭維得春氣入身,蠕蠕欲活?!?/td> |
兵不血刃 | 先秦 荀況《荀子 議兵》:“故近者親其善,遠方慕其義,兵不血刃,遠邇來服?!?/td>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