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聲相求的成語故事
拼音tóng shēng xiāng qiú
基本解釋謂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、聚合。
出處唐·蕭穎士《江有歸舟》:“同聲相求,爾后我先,安得而不問哉?”
暫未找到成語同聲相求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同聲相求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一體同心 | 《儀禮·喪服》:“父子一體也,夫妻一體也,昆弟一體也。”《周易·系辭上》:“二人凡心,其利斷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蘭。” |
一口一聲 | 《金瓶梅詞話》第七回:“西門慶那里肯,一口一聲只叫‘姑娘請受禮。’” |
一口同聲 | 清·劉鶚《老殘游記》第六回:“因天時尚早,復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,竟是一口同聲說好。” |
一口同音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十一回:“所以聽得周三說了一句,大家就一口同音說,以義氣為重。” |
一吠百聲 | 明·何景明《上楊邃庵書》:“群猜共怒,一吠百聲,持辯風起,發言雷同矣。” |
一聲不吭 | 梁實秋《廢話》:“猶如兩人見面不免說說一句‘今天天氣……’之類的話,聊勝于兩個人都繃著臉一聲不吭而已。” |
一聲不響 | 曾樸《孽海花》第31回:“仿佛菊笑一聲不響的閃了進來,像貓兒戲蝶一般,擒擒縱縱地把自己搏弄。” |
一心同體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三十二回:“話說唐僧復得了孫行者,師徒們一心同體,共詣西方。” |
一心同功 | 《戰國策 中山策》:“當此之時,秦中士卒,以軍中為家,將帥為父母,不約而親,不謀而信,一心同功,死不旋踵。” |
一心同歸 | 《淮南子 泰族訓》:“上唱而民和,上動而下隨,四海之內,一心同歸。” |
一手獨拍,雖疾無聲 | 《韓非子·功名》:“人主之患在莫之應,故曰:一手獨拍,雖疾無聲。” |
一無所求 | 清·文康《兒女英雄傳》第16回:“要我給她遮掩個門戶;此外一無所求。” |
一民同俗 | 語出《晏子春秋·問上十八》:“古者百里而異習,千里而殊俗。故明王修道,一民同俗。” |
一犬吠形,百犬吠聲 | 漢 王符《潛夫論 賢難》:“一犬吠形,萬犬吠聲;一人傳虛,百人傳實。” |
一犬吠形,群犬吠聲 | 《晉書·傅咸傳》:“一犬吠形,群犬吠聲,懼于群犬,遂至叵聽也。” |
一犬吠影,百犬吠聲 | 梁啟超《新民說》第九節:“諺曰:‘一犬吠影,百犬吠聲’,悲哉!” |
一相情原 | |
一相情愿 | 金 王若虛《滹南遺老集》:“晏殊以為柳勝韓,李淑又謂劉勝柳,所謂‘一廂情愿’。” |
一脈同氣 | 《醒世姻緣傳》引起:“兄弟本是合爹共娘生的,不過分了個先后,原是一脈同氣的。” |
一脈相傳 | 明 汪廷訥《三祝記 敘別》:“純仁今日將麥舟賑濟曼卿,這才是一脈相傳,何愁皇天不佑。” |
一脈相承 | 清 李綠園《歧路燈》:“如今這兩個侄兒,雖分鴻臚、宜賓兩派,畢竟一脈相承,所以一個模樣。” |
一脈相通 | 魯迅《花邊文學·誰在沒落》:“倘說:中國畫和印象主義有一脈相通,那倒還說得下去的。” |
一視同仁 | 唐 韓愈《原人》:“是故圣人一視而同仁,篤近而舉遠。” |
一軌同風 | 《晉書 苻堅載記上》:“一軌九州,同風天下。” |
一辭同軌 | 《韓非子 八奸》:“此皆俱進俱退,皆應皆對,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。”又《內儲說上》:“今群臣無不一辭同軌乎季孫者,舉魯國盡化為一,君雖問境內之人,猶不免于亂也。” |
一迭連聲 | 清·石玉昆《三俠五義》第26回:“左右一迭連聲道:‘帶婦人,帶婦人。’那婦人卻動也不動。” |
一門同氣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六十三回:“他是我一門同氣,我怎么不與他出力辨明冤枉。” |
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 | 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今之欲王者,猶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” |